8月19日,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(2022年上)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显示,截至今年6月底,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.15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98%,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.72万亿元,占比95.09%,较去年同期增加16.06个百分点。

银保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刘智夫表示,2022年上半年,银行理财市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保持良好发展态势。下半年,银保监会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持续加强理财业务日常监管与风险防控,推动理财业务合规健康发展。

农金机构新发产品最多

资管新规发布以来,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以及市场机构的共同努力下,银行理财行业有力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实现了回归本源、结构优化、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,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,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,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幅增加,同业理财和多层嵌套大幅减少,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报告显示,今年1—6月,理财产品新发行1.52万只,累计募集资金47.92万亿元(含开放式理财产品在2022年开放周期内的累计申购金额)。

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,今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,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上半年,农村金融机构新发产品5652只,占全市场比例达到37.30%,成为新发产品数最多的机构类型。

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随着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战略全面实施,县域和农村居民理财需求旺盛,或将成为理财市场未来“新蓝海”。监管部门在严格把控理财公司“入口关”、稳步推进理财公司批设工作的同时,应积极研究优化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新模式和新路径,更好地满足中小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强烈愿望,努力消除银行体系的“马太效应”。如支持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(如农商联合银行)牵头发起设立理财公司。更多的中小银行应抓住理财产品销售暂未对第三方开放的时间窗口,以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上线为契机,建设和完善代销系统,培养专业的理财顾问,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代销业务。

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进展顺利

今年上半年,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严格落实监管要求,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不断强化金融服务、养老保障功能,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水平。

根据报告,截至6月底,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、非标准化债权、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资产,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,多途径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。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500亿元,助力绿色金融发展;投向疫情防控、乡村振兴、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500亿元,践行社会责任投资,促进共同富裕;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,加强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。同时,理财市场积极推进产品主题创新,上半年累计发行乡村振兴、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56只,募集资金超160亿元,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。

2021年9月,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发展多层次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,发挥理财业务特点和优势,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,银保监会正式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,并于今年2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“十地十机构”。

近期,第二批试点机构陆续“上新”养老理财产品,并获得市场积极反馈。报告也给出了最新统计数据:截至今年6月底,已经有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,23.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600亿元,养老理财产品工作进展顺利,总体运行平稳。

创造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34亿元

随着理财市场规模稳步增长、净值化程度持续提升,理财投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。报告显示,截至6月底,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.40万个,同比增长49%。其中,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.68万人,占比99.08%;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3.72万个,占比0.92%。

个人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仍以二级(稳健型)为主,且更趋于稳健。截至6月底,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为风险偏好为二级(稳健型)的投资者,占比为35.51%。报告指出,由于上半年市场经济环境相对震荡,理财投资者整体投资风格更趋于保守,风险偏好为三级(平衡型)、四级(平衡型)和五级(进取型)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,分别减少1.81、0.34和0.22个百分点。

对此,董希淼表示,在低波动、高收益资产十分稀缺的情况下,银行和理财公司如何在安全性、收益性、流动性这一“不可能三角”中做好动态平衡,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。因此,理财公司应加快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,提升投研体系和能力。同时,加强市场沟通,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,强化“卖者尽责,买者自负”,持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,引导投资者养成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。

报告显示,上半年,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,较去年上半年增加34亿元。(记者 胡杨)

推荐内容